年报怎么读?

如何通过年报判别财务造假风险?

技能实操板块,太耗体力写稿了

所以我们请到了大神,来为lala支援

今天这位北大学姐from佐沐熙博主

手把手教你get年报分析技能

Halo,大家好,我是兔兔。很高兴收到lala的邀请,希望我财务的分享,大家读完有所收获。

我研究信息安全公司的过程中,遇到一点财务方面的困惑,然后看了一本书叫《明明白白看年报》。这书的作者曾经是上交所证券大讲堂的“年报系列讲座”的作者,豆瓣评分也挺高的,但这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法律法规和年报措辞可能有所改变,兎兎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去搞一波新的法律法规,并根据雪球填充进去了大量新的知识,几乎和原书完全不一样了。这一篇只是初步的财务学习,随着后续不断深入,还会有其他财报相关的文章更新。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01

读懂只有从业者才懂的暗示。

一家公司的年报是否有问题,首先可以从该公司的独立董事、审计师发表的意见中看出。不是所有时候,审计师和独立董事都愿意以自己的信誉为代价,为有问题的上市公司做背书的。因此,宝宝们在阅读年报之前,不妨先搜索一下这二者的意见,再做判断。

独立董事的意见就在年报的最开头。99%的时候都是下面第一张图这句话。但如果你偶尔扫上那么一眼,可能就会发现像下面第二张图这样的彩蛋。

审计师的意见,大概需要你在年报里搜索“审计意见类型”(2013年及以后的年报),或者“审计报告意见”(2013年以前的年报)。大部分时候,你都会看到审计师出具的是“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这代表审计师认为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合格的。

不合格的情况呢?一般会有下面这四种措辞,一种比一种严重:(1)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这个报告大体上合格,但是有瑕疵,需要上市公司进一步给出合理说明;你要是给出来了,我们还有的谈。

(2)保留意见:这个财报有造假,而且圆不过去。本会计师拒绝背锅。

(3)无法表示意见:这个财报到处都是漏洞,本会计师已经看不下去了,告辞。

(4)否定意见:歪,证监会吗?我要举报这个骗子!

会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种: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缺乏合理性、涉及重大案件诉讼、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负债率高企等因素。

一旦会计师出具了非标意见,那么上市公司的一系列麻烦就准备降临了。公司声誉受到打击都只是其次,资本市场还会自动排斥它,比方说失去再融资的资格,股权激励失效。证监会会密切关注这家公司,严重的会立案调查。还可能面临机构投资者的大量抛售股票。

为了避免这一系列麻烦,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换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你胆小,你正直,OK,老子换一家胆大的给我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 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更换理由不充分之时,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现实中的案例说明,进行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出现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犯罪前戏”行为。

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相似的是,在三年内有延迟发布业绩公告,或经审计的财报的事件。这可能也代表这个公司的财报有一定问题。

另外,还要特别警惕这个公司签约的审计师,和公司自己主要业务所在国是不同国家的情况。为什么不找本土审计师,要找外国审计师呢?审计报表的时候,远程视频给你盘点存货吗?

02

限售股解禁

限售股解禁的影响显而易见,股票被锁在手里这么久,一旦解禁,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想要在二级市场套现的。如此导致股票供给量增多,股价大幅下滑。

会被限售的股份有两种,一种就是这个人以白菜价买了大量股票,比方说实际控制人、高管、新股上市或定向增发时被配售的机构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这里科普一个概念就是大小非。股改时,持股量占总股本> 5%的非流通股股被称为大非, 持股量占总股本< 5%的非流通股股东被称为小非。那要怎么知道,这一部分人的解禁期呢?你去公告里面搜索《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定向增发方案”、“股权激励计划”这几个字眼,就能从里面找到解禁时间。

另一种就是这个人虽然买入的价格不一定便宜,但他手里股票太多了,一旦抛出来就会地震。为了防止恶意做空,证监会作出以下限制:(1)上市公司被收购,收购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12个月内不得转让;(2)上市公司大股东任意连续3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沪深交易所2016年1月9日发布的通知);(3)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的,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减持新规)。

03

股票分红。

一家公司如果想要分红派股,是需要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的。具体流程兎兎给大家画了个图:

只有弥补了往年的亏损,并提取了足额的法定盈余公积之后,才可以用来决定是分红派股还是继续留存利润。(一般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我们看到,用未分配利润进行分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送现金,一种是送股票。这里送的股票需要和另一种情况进行区分,那就是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而来的股票。用未分配利润送股票,相当于上市公司把赚的钱以股票的形式送给你。而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却不是这样,它只是上市公司的权益内部,会计科目的一个调整,不算做你的收益。所以,送现金和送红股这两种情况都要交税,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是不用交税的。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意义在于,总市值还是那么多,但是股价下滑,流通的股票数量变多了,这样操作有利于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为什么呢?原来这只股票可能要几百块钱,一般的小散户买不起或者不愿意买。现在股票数量变多了,股价腰斩,小散户就买的起了。而公司每股资本公积金越多,就越有转增股本的动力。

下面讲讲交税的问题。我查询了最新的法规,大概是这么个算法。大家拿出小本本,开始跟兎兎老师做计算题啦!

有个公司公告说,它要10送2股转1股派1.3元(含税),除权除息日前一日的收盘价是95.42元,而我账户里有这个公司1000股股票。那么,这个分红预案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算算除权除息日后的股价。10送2股转1股派1.3元就相当于每股送0.2股转0.1股派0.13元,除权除息后的股价=(95.42-0.13)/(1+0.2+0.1)=73.3元。

然后,除权除息后,你的账户会多出1000*0.13=130元,1000*(0.2+0.1)=300股。

最后,算算要交多少税。在这里先说明,你什么时候把手里的股票卖出去,什么时候就会自动扣掉你该交的税。所以除权除夕当天你是看不出来你交多少税的。在这道题里,你只需要对元和200红股交税,公积金转增的100股不用交税。红股按照面值交税,每股面值1元,所以对200红股交税相当于对200元交税。税率怎么看呢?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01号),持股期高于1年的,免税;1个月到1年的,税率为10%;小于等于1个月的,税率20%。这是为了打击投机倒把,鼓励长期投资所设的规定。假设你不知道这个规定,刚拿到钱就卖了。那你要交(+200)*20%=66元。

04

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个啥?其实就是给公司的高管或核心人才送一个附条件生效的期权。比方说,如果明后两年的净利润增长率都大于等于30%,我就允许你以白菜价(比方说5块钱)买很多新股。为了不让这个白菜价太低,证监会规定,行权价(也就是刚才举例的白菜价)不得低于 max{股权激励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股权激励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这意味着什么?只要你在股权激励草案公布前,以合适的低点买入股票,你就可以和公司被激励的高管以差不多的价格买入股票,然后高管努力把股价推高,你躺着等它涨。

股权激并不全然代表利好,也同样隐藏着诸多风险。不是说你买的公司发了股权激励方案,就一定值得长期持有的。有以下四种常见的风险:

(1)管理层的确努力推高公司净利润了,但是股市没有对公司的未来表示肯定,股价还不如股权激励的行权价,管理层选择不行权。这时候,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你的股票还是烂手里了。

(2)时间成本。你为了等待股权激励计划被行权,提前买入股票,然后等两年时间。这两年的利息也是你的机会成本。

(3)股权激励草案被取消或者吊着不落实。如果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后,股价大跌,公司可能会取消草案。或者股权激励草案迟迟不被证监会、国资委(国有上市公司需要国资委批准)批准。

(4)股权激励计划起了反作用,高管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冒险,或者干脆做假账。这种短视的行为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但是满足了管理者的个人利益。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容易发生在国营企业或者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对公司的控制力越强,而这种短期自杀行为对第一大股东的损害也最大,他不会允许管理层做假账。

最后讲下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一方面,股权激励计划相当于低价给高管发行股票,会计上算作管理费用,会使当期净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对资产构成和负债构成没有影响,只是在权益内部有变动,当期利润减少,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少,但是资本公积变多。

05

实际控制人

如果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个人,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他所有的优质资产应该都已经装在那个上市公司里面了。一旦经营遇到困难,能做的也只有转让或者退市。另外,如果同一个实际控制人名下同时控制了好几家上市公司,投资者不妨加点小心。因为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说明他并没有一心一意经营任意一家公司。

如果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地方国资委,那么就有了可以赌并购重组的空间了。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证券市场中有所谓的上海本地股板块与深圳本地股板块。这两个板块每隔一段时间,就 会掀起一轮行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者认为这两个板块的实际控制人(上海国资委、深圳国资委),有可能对所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重组。而事实也一再证明, 这种重组一直在持续, 投资者的预测绝非空穴来风。

上市资格在我国是稀缺资源,将最优质的企业、最优质的资产放进证券市场这个平台,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使企业发展壮大,是每一个实际控制人所要考虑的问题,特 别是在股改之后, 所有的 股票都实现了流通, 证券市场对于实际控制人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实际控制人最充分地利用证券市场的欲望更加强烈。

由此可见,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 不能不考虑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的实力、地位以及资本运作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命运。

此外,判断一家上市公司能否成为当地国资委关注的焦点之一, 还要看看这家上市公司在地方国资委眼中,处于什么样的战略地位。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所经营的产品与当地政府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相一致,那 么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公司被地方国资委支持、扶持的力度也会更大。为了解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各地方国资委的网站进行查询。

06

所得税和公司治理。

企业所得税一般是25%,高新技术企业是15%的所得税率。这是比较大的优惠力度了。所以一旦一家公司首次进入高新技术名单,肯定是利好消息。要怎么找到这个名单呢?百度一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网”——通知通告——搜索“名单”或者“拟认定”。

一家公司治理的好的话,风险就小。如何寻找这种治理水平优秀的公司呢?证监会已经帮你选好了。百度搜索上证/深证治理指数的成分股,每年都会更新。

那如果你想要投资的企业不在成分股里面,如何知道它哪里治理的不好呢?

公司公告——搜索“整改”、“内控”,找到整改方案、内控和社会责任报告,关注里面的“缺陷和整改计划”部分。另外,2009年年报里去搜“整改”,也会发现一些小惊喜哦。

从财务的角度看,一般而言, 三项期间费用的增长比例应该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比例。否则,说明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存在问题。

07

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

有三种处理方法:

(1)作为长期股权投资

抛售时,跟初始买入成本比较,计入净利润。

(2)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抛售时,跟初始买入成本比较,计入净利润。

(3)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每年的收盘价和上一年收盘价进行比较,计入当期净利润。这种情况,公司的净利润每年都会身不由己地被另一家上市公司影响。

对于这种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机会,可以这么把握。在每只新股预披露招股说明书的时候,查一查 这 只新 股的前十大股东中,有没有上市公司。如果有,就可以研究一下, 看看这家上市公司会因为这只新股上市赚多少钱,是 不是值得投资。

07

财务报表:排雷指南(一)

重头戏终于来了,下面讲讲如何用财务报表排除雷区。

一、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未来资不抵债,还不上钱的风险。

(一)比较常见的几种判断指标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长期应付款+经营性租赁租金)/总资产。这个数值越高,财务风险越高。这个公式是兎兎自己造的=0=,和普通的资产负债率不一样。这里的负债不包括应付账款/票据、预收账款等,因为它们不用付利息,而且基本和销售一一对应,不能代表财务风险,反而越高代表议价权越大,是好公司的体现。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所付租金都应该视为一种用于企业经营的负债。融资租赁的租金记在“长期应付款”里,而经营性租赁的租金最好去它开始签合同的那年年报里搜索一下,把总租金放进分子。速动比率#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 存货- 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 银行短期借款。其实还有流动比率,但既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严格,而且思想都差不多,为啥不直接看速动比率呢?这里的速动比率#也是我造的=0=。理由同上,把应付票据/账款、预收账款这几项从分母里去掉了。流动负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小于1,说明即使企业发生筹资困难,也能用经营产生的现金剩余, 归还到期债务。各类收益是否在正常区间这一步有点复杂。下面公式里面的分子分母,需要你们自己去财报里找相同名字的科目对应的数字带进去算。如果算出来的利率不在正常区间,就说明很可能有问题。(1)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见合并报表附注的“财务费用”明细。“银行存款”见合并报表附注的“货币资金”明细。正常区间是1-4%。 如果低于活期利率,那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至少说明资金在公司账上停留的时间不长。(2)银行理财产品利率=银行理财收益/银行理财。正常区间是3-5%。担保

因为担保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要判断担保带来的财务风险大小,可以分为两步来看:

(1)看担保比例

担保总额/公司净资产>50%,风险就很大。

(2)看担保对象

以下五种对象,风险依次降低:

①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前二者的关联方

因为他们本来不用公司担保,完全可以用手里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贷款。如果有一天他们需要公司担保借款了,说明他们已经山穷水尽,很可能还不上钱。

②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上市公司

③给非上市公司担保总额/公司净资产>10%

④子公司

给子公司担保的风险较小,因为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

6. 质押

在年报里搜索“质押”,察看重要股东的质押情况。尤其警惕把所有股权都质押的重要股东。这说明它非常缺钱。一旦还不起,就会出现质押品出清,股价断崖式下跌。

7. 筹资填窟窿

有的公司以各种研发项目或者兼并收购为理由进行不断的融资,但其实是用来补充日常运营资金。如何看出来这一点呢?同时列出这家公司十年内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就会发现,筹资活动每年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却并不活跃。

他们不断地融资,以各种项目或收购兼并为理由,实际就是补充日常运营资金。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

二、经营杠杆

经营杠杆=(营业利润+固定成本)/营业利润=1+固定成本/营业利润。

1. 由公式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越高,经营杠杆越大。

那么经营杠杆有什么用呢?在市场繁荣时,经营杠杆越大,营业利润增长越快;在市场萧条时,经营杠杆越大,亏损越快。用通俗点的角度去理解,那就是市场繁荣的时候,你花钱买设备,投资扩产能,生产多少卖多少,利润当然涨得快。市场萧条的时候,你买了死贵的设备或厂房,结果产品卖不出去,还要交水费电费房租费,死得更快。

(2)营业利润越小,经营杠杆越大。

所以微利或者濒临亏损的公司,经营杠杆很大,如果市场稍微好一点,它明年的利润就会增长N倍,蹦起来的速度特别快。似乎很惊艳,但这个加速度不可持久,因为它第二年营业利润起来了,经营杠杆又下去了。

2. 再讲讲固定成本有哪些构成。

一般而言,“固定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租金、财务费用、人员工资。由于工资具有单向刚性,也就是说很少有削减工资的情况,经济萧条时工人工资也就成为了固定成本。市场繁荣时呢?如果加薪很厉害,工人工资随销量而增加,就作为变动成本,否则依旧算固定成本。

三、坏账风险

(一)销售商品的收款方式

看各种收款方式的占比结构,可看出公司的议价权。从前往后,议价权递减。

产品极为抢手:预收账款多;

产品热销:货币资金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产品较为热销: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

应收账款

(二)应收账款分析

1. 占比

应收账款/营业收入应该在十年平均水平的上下25%区间内,其总额不应超过30%。满足这个条件为正常,其他就是异常了。

2. 增幅

应收账款突然大增,且增幅高于营业收入增幅,往往不是什么好兆头。当然,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前提下,应收账款能够减少,则是吉兆

3. 账龄

经验显示,优秀上市公司, 其 一 年以内应收账款所占 比 例 至少应在85%以上。试想 ,一 家生产彩电的公司,一台彩电的销售收入是4 000元,净利润是40元,如 果 销 售 的 100 台 彩电 中 , 有 一 台 的 钱 没收回来,那等于赔上了其余99台彩电所赚的钱。也就是说, 如 果 这 家公司实际经营中, 存 在 1 %的坏账率, 则是做赔本生意。

4.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坏账计提标准,一 般保持不变。如果变更,采取更严格的尺度,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上市公司突然放松计提标准,则须十分警惕。因为这往往是出于包装利润的需要。

(三)应收票据分析

1. 是否总是不变

按照我国商业票据的相关规定,商业票据的承兑期不能超过6个月。所以,如果发现应收票据长期维持一个不变的值就要警惕了。

2. 占比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营业收入应该在十年平均水平的上下25%区间内。

08

财务报表:排雷指南(二)

一、虚增利润或毛利率的常见手法

1. 虚增收入

如企业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没有引起销售费用的上升,或者应收账款大幅增加,或是经营性现金流没有相应的变化,都可能预示财务造假。

2. 存货

(1)少计提或不计提跌价准备

存货存在贬值特性,比如新鲜食品,但公司不对已贬值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目的是虚增当期的利润

侦查方法: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计提跌价准备标准;

(2)虚假交易

企业通过虚构商品采购流出资金,再通过购买本公司商品的形式将资金回流,虚增利润

侦查方法:看存货增幅是否远超过同期营业成本增长,且存货增幅与企业销售速度的比值,显著是否高于同行业水平

(3)增加存货,提升毛利率

通过加大生产,摊薄了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欺诈性提升毛利率

侦查方法:存货增加,销售减少或远小于存货增长速度

(4)存货异常增多

存货 / 营业成本的正常区间是十年平均水平的上下25%。如果突然增多,并且库存商品相应增多,代表商品滞销。

(5)典型的存货造假案例

这个例子是雪球上找来的,我也不清楚是哪家公司,只知道是卖药的。如果有盆友找到是哪家就跟我说下昂。

①这家公司的存货首先有三条反常迹象

2013年,该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是117天,而到了2018年,存货周转天数上升到了500天。

存货账面价值从2013年的5.51亿,上升到了2018年的33.67亿

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从2013年的9%,上升至2018年的25%左右,这说明公司的存货管理水平是下降的

②察看存货明细

原材料就有18个亿,公司一年的营业成本24个亿,公司主要产品的营业成本有16个亿。这代表原材料差不多够主要产品用一年多(18/16)。

下面我们再看在产品,在产品有8个亿,该数字显示的该公司所有产品平均生产时间是4个月(营业成本24亿/在产品8亿=一年12个月/平均生产时间),如果仅用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其生产时间达到了6个月左右(主营营业成本16亿/在产品8亿=一年12个月/平均生产时间)。而通过查询该公司主要产品(中成药)在中国药典上记载的生产工艺,无论怎样也不需要这么长时间。

据说这个产品的生产季节一般是每10月至翌年5月。也许是因为生产周期的问题?可是查询完半年报之后,该公司在非生产季节的在产品也增多了八分之一。

③最后我们再看看存货结转成本的测试。

这张图里他应该是算错了,销售路径的平均成本=成本/销售量。最终,用销售路径的平均成本和库存路径的平均成本比较,如果差异太多,像这里差了2倍,那就明显有问题。库存很值钱,卖出去折价这么多?

(6)审计机构头疼的存货造假案例

上面讲的主要是经过审计后我们自己能看出来的坑,这一块讲的是由审计师负责侦查的存货造假。

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扇贝老是跑路”的獐子岛。2014年-2017年,獐子岛的两次业绩“大变脸”,都出在“存货-扇贝”科目上。獐子岛式财务造假,其实就是农牧业公司借助农牧企业存货不易盘点的特点,通过虚增存货来虚增资产、虚增利润,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财务造假手段。但是对于坚瑞沃能这类制造型企业,电芯不会像扇贝一样,一不高兴就跑路。那么,对于这部分占比不小的货物,审计机构却无法盘点,这背后的情况引人担忧

3.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有问题的标志就是,一项早就该完工的工程,迟迟不完工。它可能的作用有两点:(1)长期隐藏大股东的不明目的不为人知的资金使用;(2) 调节利润,避免亏损。工程一旦完工进行使用状态,就要进行折旧,会影响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资产。

经典的案例是大族激光。在大族激光2011年的财务报表中,欧洲研发中心项目预计投资5000万元,到了2012年,项目投资追加至3000万美元。后来2014年年报中披露,该项目的工程进度为50%,而且项目名称变更为“欧洲研发运营中心”。至2015年年底,该项目的工程进度达到80%。眼看着该项目马上就可以完工了,然而在大族激光2016年的年报中,项目投资又从3000万美元变为了5.5亿元,截至年末完成投资的2.69亿元,项目进度再次拉回到50%。到了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的4.21亿元,项目进度再度回到80%。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2018年年报中,该项目预算又从5.5亿暴增至10.5亿,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71亿,工程进度变成64%。

也就是说,同一个项目,2014年的进度是50%,2015年的进度是80%,2016年的进度掉回了50%,2017年的进度涨到80%,2018年的进度掉回了64%。刺不刺激?

4.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今天一次性支出了一笔很大的费用,但它要在未来1年以上的时间内平均摊销。包括固定资产大额的修理支出、保险费、排污费、技术转让费等。

个别上市公司有时会将巨额广告费视为长期待摊费用, 这时就要保持警惕。一般来说,广告费都要在当期列入费用, 而不是视为资产, 但 有 些公司为了虚增利润, 将广告费视为长期待摊费用, 因 此 ,有 必要关注一下附注中的明细表。

二、压低利润的常见迹象

“开发支出”激增如果 上市公司当期“开发支出“ 增加额较大,且与当期利润之比较高, 则该上市公司可能有故意压低利润之嫌。经营性现金流明显高于净利润(1)原因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现金净额持续增长并大大超过净利润, 其 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预收账款大幅增加 。说明公司的产品很抢手。第二,应付账款大幅增加,导致经营现金净额增长。这说明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处于买方市场,能够长时间赊账。这是在拿别人的钱当自己的运营资金用,等于是在免息从银行贷款。第三,故意压低净利润。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有时候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净利润每年都能有一定增长,在赚了大钱的年度,会通过增加坏账准备、存货减值准备等手段增加当年费用,以达到降低当年净利润的目的,以 便在以后年度逐渐释放这些被人为隐藏的净利润, 但由于经营现金净额大幅增长, 事实上已经展露了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 投资者对这些公司以后年度的净利润增长可以保持一定信心。侦查方法:察看是否变更了坏账计提和减值标准。第四,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存在若较大的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每年会纳入公司成本,但 不会产生现金的流出,所以就导致了经营现金净额远远超过净利润。(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明显小于净利润的情况一是公司销售回款速度下降,卖出货后 没收回钱 , 二是 存货出现积压,采购来的原材料尚未形成产品或产品尚未销售。侦查方法:应收账款与存货明显增加。

三、其他财报异常情况

销售费用长生生物的销售费用也能看出一点端倪,财报显示,2017年长生生物营业收入15.53亿元,研发投入仅1.22亿元,那么,长生生物把钱都花哪了呢?其中的大头是销售费用——5.82亿元,占到营业收入的37.5%,是研发投入的近5倍,真可谓不惜花费重金,更夸张的是比其利润5.66亿元还多出1600多万元。可能大部分人没有留意的是长生生物仅有25个销售人员,但2017年能花掉5.82亿元的销售费用,人均销售费用约2331万元。预付款过高(1)有可能是非法提取现金的通道。(2)用巨额预付款购买原材料的公司,要关注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走势。对于一些需大量采购大宗商品作为原材料的上市公司来说,在大宗商品紧缺、价格处于上涨区间时,增加预付账款,有利于保障原材料来源以及降低成本。但是,如果对价格走势判断失误, 就 会大大挤压产品的利润空间,甚至形成原材料价格高于产品价格的尴尬局面。因此,对存在巨额预付款,用以购买原材料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务必密切关注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走势。一旦价格出现拐点,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不是 暴涨就 是 暴跌。其他应收款过高其他应收款越少越好。因为实践表明,其他应收款是“藏污纳垢”所在,很多危险都潜伏在这个“其他“中。如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绝大多数都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中。此外, 一 些 公司间非正常的与经营无关的资金拆借也会体现在该科目中。总的 来说,越 是 经营规范、主业突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 其他应收款越少,甚至于为零。相反,越是经营不规范、主业混乱、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商誉过高A公司收购B公司,B公司净资产部分变为A的“长期股权投资”, 超额溢价部分形成A报表里的“商誉”商誉/总资产大于20%就是过高。对商誉数额较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应当细究所收购公司的盈利状况。这也是考察商誉是否名实相符的重要依据。税率异常所得税/ 净利润介于10-27%之前是正常的,否则异常。

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毛利率

毛利连续增长的公司才值得投资从实践经验看,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毛利增长连续几年同比低于30% , 那么这家公司就暂时不值得关注。因为无数正在优秀或者曾经优秀的上市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公司的发展大都不是匀速上升的,在 其发展过程中, 会出现一个高速增长期。而作为投资者应该做的,就是在确认这个高速增长期已经出现时,买进其股票。那种希望买在低速增长行将结束,高速增长即将到来的时点上的想法固然好,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难度相当高。欺诈性毛利增长(1)通过加大生产,摊薄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欺诈性提升毛利率侦查方法:存货明显增加,并且营收增速小于存货增速。

(二)杜邦分析法

应该使用扣非后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因为销售净利率的潜台词是,净利润来自于主营业务收入。如果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那么杜邦分析法会大打折扣。

(三)市盈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 亏损公司无法进行市盈率计算就不用说了。

2. 对于微利上市公司, 市盈率也没什么参考意义。比如说,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是2元, 每股收益是0.01元,市盈率 就是 200 。经验告诉我们,一 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从一分钱上升到一毛钱甚至更多一点儿并不算太难。因此,没有必要被眼前的200倍市盈率吓倒, 如果股价不变,也许一年后,市 盈率就会是20了。

3. 如果 在 报告期,上 市公司发行了新股,每股收益与以前比,可能会明显下降。市盈率会明显提高。因此,投资者使用市盈率时,要注意看看,公司最近一次发行新股是什么时候。

END

文章来源:佐沐熙


如何分步骤快速看懂上市公司年报?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