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4月22日~28日),A股市场有7家拟上市企业终止审核,均为撤回申请材料。

其中,3家申报沪市科创板,分别为上海健耕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健耕医药”)、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捷翼科技”)、苏州长城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城精工”);3家申报深市,分别为广州市儒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儒兴科技”)、保定维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众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家申报北交所,即河南红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东方”)。

这些公司中,捷翼科技、长城精工、儒兴科技等存在“清仓式”分红现象。捷翼科技两年分红金额共计接近7.8亿元,超过公司同期净利润,巨额分红均流向了100%持股的实控人;长城精工则是在高负债的情况下仍进行“清仓式”分红;儒兴科技也是两年现金分红金额超过归母净利润之和。

另外,健耕医药二闯科创板失败。该公司收入依赖2016年从国外收购而来的公司产品,其自身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两次均遭到交易所问询。

多家公司“清仓式”分红

今年监管层多次强调,要严查严防上市前“清仓式”分红情形,并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上周撤单的拟上市企业中,便有多家涉及“清仓式”分红。

捷翼科技是“掏空式”分红的典型案例。该公司两年分红金额超过同期净利润。巨额分红均流向了实控人周立新、王超母子,二人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捷翼科技100%的股份。

根据招股说明书,该公司于2021年、2022年分别进行现金分红4.8亿元、2.98亿元,合计约7.78亿元。而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33亿元、1.99亿元,合计约为5.32亿元。

“掏空式”该公司2022年末长期借款金额为9006.22万元。

元、1.05亿元、9237.50万元,合计分红2.43亿元,而同期归母净利润合计为2.48亿元,分红金额与归母净利润相当。

而该公司在报告期内(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9月份)短期债务较多元。

据该公司称,其流动比率分别为1.34、1.29、1.20、1.57,速动比率分别为0.94、0.97、0.83、1.13,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偏低。

年和2021年,该公司分别现金分红7500万元和4亿元,累计4.75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2.23亿元,累计约4.48亿元。

在大笔分红之后,儒兴科技拟募资15亿元,其中4.1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募集资金总额的近三成。该公司预测,2023年~2025年营运资金缺口将达到4.97亿元。

行了两次现金分红,合计金额8.20亿元,且主要流向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企业。截至2023年3月末,该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金额为4.12亿元。而该公司拟用2亿元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

对此,北交所要求该公司结合报告期末账面货币资金的情况,报告期各期分红情况、大额理财产品支出情况,生产经营计划、营运资金需求以及资金需求的测算过程与依据,说明补充流动资金及资金规模的必要性、合理性。

健耕医药二次闯关科创板失败

2022年健耕医药再度申报科创板,IPO申请于当年11月24日获得受理,当年12月21日进入问询环节,但此后没有新的进展,直至今年4月22日被宣告IPO终止审核。

健耕医药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医疗器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2016年,该公司完成了对美国器官移植领域公司LSI的收购,其主要产品为肾脏低温机械灌注产品——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及与其配套使用的一次性肾脏灌注耗材、器官保存液产品,以及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并处于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阶段的LifePort肝脏灌注运转箱及其配套耗材。

而该公司的收入主要依赖于收购来的这个单一产品。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健耕医药肾脏灌注耗材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54%、73.53%、75.87%及83.98%,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

交易所也在第二次问询中追问,健耕医药是否具备持续自主研发能力。因为该公司收购LSI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线以来,除肾脏灌注耗材升级以及保存液和灌注液生产工艺改进外,其他技术改进目前均尚未实际应用。

另外,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呈逐年下滑趋势。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健耕医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7亿元、4.21亿元、4.8亿元、1.1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14.84万元、5009.92万元、4996.3万元、1219.69万元。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IPO周报:7家企业终止审核,多家涉及“清仓式”分红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